推荐文章 > 桃花水(散文集)

桃花水(散文集)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当代文学・新作家丛书/莽汉主编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2
ISBN 7-80094-882-X
Ⅰ.中…
Ⅱ.莽…
Ⅲ.①小说-作品集-中国-当代
②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Ⅳ.I217.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0)第87054号

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东里21号)
邮编:100021
北京市朝阳新源印刷厂印刷  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50×1168毫米  1/32  印张73.125  字数1569千字  插页:2
2001年2月北京第1次版  2001年2月北京第1次印刷
印数:1-3000套
全套定价:130.00元(本册15.60元)



           目    录

序…………………………………………………………………………………………张  炯(1)
故乡物事                
渔人与野鸭………………………………………………………………………………………(2)
母亲的手…………………………………………………………………………………………(7)
记得那年三月三………………………………………………………………………………(10)
逝者如斯………………………………………………………………………………………(13)
蚕丝腰带………………………………………………………………………………………(16)
松江月夜………………………………………………………………………………………(20)
故乡的水车……………………………………………………………………………………(24)
桃花水…………………………………………………………………………………………(28)
纤道上的我……………………………………………………………………………………(32)
重走松滋河……………………………………………………………………………………(37)
放牛的日子……………………………………………………………………………………(40)
伙  伴…………………………………………………………………………………………(43)
松滋河矶头上的舀鱼人………………………………………………………………………(46)
松滋河夜话……………………………………………………………………………………(49)
风中的银幕……………………………………………………………………………………(52)
乡下裁缝………………………………………………………………………………………(56)
在绿叶上燃烧…………………………………………………………………………………(59)
家养的刺猬……………………………………………………………………………………(61)
刚烈的黑鱼……………………………………………………………………………………(64)
钩  人…………………………………………………………………………………………(67)
秋天,来了放水猫的…………………………………………………………………………(70)
猎  雁…………………………………………………………………………………………(73)
插竿子钩………………………………………………………………………………………(75)
摸鱼儿…………………………………………………………………………………………(77)
抓了只黄鼠狼…………………………………………………………………………………(79)
差点吃河豚……………………………………………………………………………………(82)
少年鳖事………………………………………………………………………………………(85)
          屐痕点点
西沙土(外三章)………………………………………………………………………………(92)
尖峰岭歌吟……………………………………………………………………………………(100)
张家界拾到的…………………………………………………………………………………(109)
山  妞…………………………………………………………………………………………(112)
武当挑夫………………………………………………………………………………………(115)
香  客…………………………………………………………………………………………(118)
雨中小三峡……………………………………………………………………………………(121)
云雾风景垭……………………………………………………………………………………(124)
赶海人…………………………………………………………………………………………(127)
铁杉与香果……………………………………………………………………………………(130)
夜读三亚………………………………………………………………………………………(133)
桃花源里饮擂茶………………………………………………………………………………(136)
木鱼坪…………………………………………………………………………………………(138)
梦回九寨………………………………………………………………………………………(141)
生活感悟
蔷  薇…………………………………………………………………………………………(146)
丑  手…………………………………………………………………………………………(148)
生命中最寒冷的日子…………………………………………………………………………(151)
春天的窗子……………………………………………………………………………………(155)
寻  石…………………………………………………………………………………………(157)
听取蛙声………………………………………………………………………………………(159)
感觉美丽………………………………………………………………………………………(162)
养鸟记…………………………………………………………………………………………(164)
鸟  归…………………………………………………………………………………………(167)
纸  鸢…………………………………………………………………………………………(170)
人性的椰树……………………………………………………………………………………(172)
海水是咸的……………………………………………………………………………………(176)
六月雪…………………………………………………………………………………………(179)
腊  梅…………………………………………………………………………………………(181)
早  梅…………………………………………………………………………………………(184)
盆景园听雨……………………………………………………………………………………(186)
修钟记…………………………………………………………………………………………(189)
鱼  痴…………………………………………………………………………………………(192)
雪  儿…………………………………………………………………………………………(195)
尴  尬…………………………………………………………………………………………(198)
蚂  蚁…………………………………………………………………………………………(201)
后  记…………………………………………………………………………………………(203)

















张  炯

    鲁迅曾说:文学是“照亮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可见文学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文学作为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作为语言艺术,它以人为描写的中心,从审美的视角,不但表现人的性格、行为、思想和情感,表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对人总充满人文的关怀、充满对于人的爱心和理想。它总不同程度地反映现实并倾诉对于现实的不满,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所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起着鼓舞人们前进,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推动人们去改造自己和改造生活环境的作用。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经历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期。我国历来是个文学大国,可谓作家如云。现中国作家协会便有会员6600余人,加上地方作家协会的会员,人数巳超出五万。如果再加上从事业余创作的文学爱好者,数目当不下几十万。目前中国作家已是六代同堂,本世纪“五四”后涌出的作家尚有巴金、藏克家、钟敬文等健在,而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也已大批登上了文坛。进入九十年代,青年作家更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个地区纷纷成长。他们先是在地方报刊上发表作品,然后到省一级乃至中央一级的报刊发表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由于多种原因,青年作家出版作品集往往十分困难。因此在新世纪到来之
际,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筹划出版了《中国当代文学・新作家丛书》。旨在进一步促进文学的繁荣,发掘新人,为新作家创造作品结集的机会,以有助于全国的读者更早也更好
地了解这些作家,同时也能更好地鼓励和促使他们成长。
    经过编辑的努力,现在这套《中国当代文学・新作家丛书》终于出版了。丛书的作者有的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的是地方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有的以农村为背景,表现农村人们建设新农村、开创新生活的坚强信念;有的以爱情故事为主线,‘歌颂普通人的人性美与人情美;有描写企业所面临各种复杂问题的企业文学,有记述乡土风俗、言情绘景的散文和游记;有阐释人生、思考命运的诗歌作品,有关心文学、关怀文化的文学评论……。丛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风格各异,色彩纷呈。
    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不但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世纪,也是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继续得到推动的世纪,更是科技越加发达,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世纪。在这新世纪里,中华民族一定要有所作为,一定要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不但要建设高度发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还要建设高度发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包括文学艺术。这样的宏伟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去共同完成,也需要全国各个阶层和团体去共同努力。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作为全国性的学术团体,虽然力量有限,但诸多同仁也都愿为促进未来文学艺术的繁荣尽一点绵薄之力。这套丛书是我们计划做的多项工作之一,我们希望能继续得到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从而使这套丛书的出版工作更好地推延下去。我们同时期待创作了更多好作品的作者,踊跃地加盟这套丛书。我们也竭诚欢迎广大读者对这套丛书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
    最后,感谢大众文艺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等出版单位为此套丛书所付出的辛劳和努力。
    
2000年12月20日

(张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故 乡 物 事


                渔人与野鸭

漫无际涯的沙滩边泊着两条划子。大些的,如半块核桃壳儿的是只渔船,像片柳叶儿浮着的,是打野鸭人的小舟。
这会儿太阳捂热被窝里尚未睁眼,一个小男孩从打鱼船的油篷下钻出来,忽闪着机灵灵的小眼转悠两圈,对着手心呵口气,倏地扯脱裤头,向滩边薄冰高高扬起一泡尿。看着一阵阵热气走过,怪模怪样的冰窟窿现了形,他咧开两颗小虎牙,乐哩。
天气清清爽爽,松滋河干净得有些呆板。小男孩琢磨不透,狗日的天冷得邪门了,满河的雾躲哪旮旯去了呢?他俯耳船篷,舱里还在打雷响鼓,外公的鼾声顺水能淌三里地。冬下日子闲。他挠挠小平头,将冻得胡萝卜似的肉手掖在羊皮夹克的袖筒里,双脚并拢,站在高挑的船头,像只青蛙,一蹦蹦到沙滩上。
连一茎芦苇也不生的沙滩,挨冰冻过,踩上去吱吱叽叽地叫,小男孩踢着绣了狮头的新花棉鞋,觉得蛮好玩。他好想就地打个滚。咦,那是么东西?空空荡荡的沙滩上啥时有了黑乎乎的一片?芦苇苗苗?狗牙草?未必一晚上自个生出来!他小心翼翼地走过去,呀,一滩的野鸭子!
小男孩刹时戳在地上像半拉木桩。么样你们不走不飞呢?他隐约听见一阵呜呜咽咽的声音,鸭子哭哩。哦哦,好乖乖,莫哭莫哭。他蹲下身,双手捧起一只绿头小鸭,好像认得嘛,这么清纯如水的眼,哟,眼圈都哭红了,是总在桡边钻来钻去打扑秋的那只吧。你飞呀!他双手向上一抛,小鸭努力抻抻翅膀,头在空中拧了几下,忽地像只断线的风筝栽在地上。怪了!他轻轻抚着小鸭的翅膀,羽毛间“咝咝”作响,就像两根钩绳冻在一起撕裂开来的声音。莫非翅膀也冻上了?他看看天,看看地,抠抠脑门子,骂自己傻鱼一条,还五年级的优等生哩!昨天一天毛毛雨,接着一夜老北风,气温一降再降,鸭子被牛皮凌凌住了,它么样挪得开窝?
小男孩放下小鸭,无意识地向后望了望,不由打了个寒噤,他看见邻船那杆瞪着黑眼的抬铳。我的妈呀!他心里喊了声,犯得着打枪放铳吗,上滩来捡呀,这多,一百条船也给压沉了。城里餐馆用以招徕食客的青头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他浑身发躁,猴下腰推推这只掀掀那只,起来起来,你们眼长雾了看不见大炮筒子?鸭子们哀哀叫成一片,好像央求:“快救救我们!”“嘘”,他把手指放唇上:“小点声,小点声!”
小男孩轻手轻脚爬回船,像条泥鳅溜进中舱,生怕弄出响动惊了邻船。他扯扯外公的胡须,说滩上好些冻得飞不动的野鸭子。外婆一激灵坐起来,“伢子,没吓他们吧?”外公侧身抽开船窗,看了会儿,骂了句“狗日的北风”,说:“松滋河上数这些小东西通人性,渔船一拢就围过来,晓得是朋友,一见打铳的划子就跑,晓得对头来了。”小男孩朝邻船撇撇嘴。       
外公的脸一下子沉下来。他摸出竹烟袋,燃了烟,却不吸,望着烟锅里爆出的火花出神。外婆的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没说出声。这时太阳从山背后露了脸,金色的阳光打篷隙间斑斑驳驳地洒在青花被上。邻船的汉子大声咳嗽起来。外公的长须微微抖动,突然脸胀红了,将外婆腿上的被子一掀:“起来,婆婆,煎鱼!”
外婆披衣起床,麻利地打开缸灶子,用几根竹签当引火,烧得松柴劈劈剥剥地响,铁锅一会儿就辣了,油泼进去,“滋滋”地炸出满船香味。外公抽根钩杆,在邻船的船帮上敲了两下,“大兄弟,太阳晒裤裆了,起来起来哟!”
一个中年汉子爬出茧壳儿大小的船舱,揉着茅草似的乱发,咕哝道:“这大早的,啥事?”
    外公笑道:“老汉今天过生,过来陪我喝两盅如何?”“中!中!”汉子一听吃酒,顿时来了精神,他捧起江水擦了把脸,用两根手指当牙刷搓了搓牙,拍拍青布夹袄上结成壳子的雁毛鸭绒,一脚踏过船来。
小男孩支楞起耳朵,眼瞄着沙滩,一边留意野鸭动静,一边提着双耳壶筛酒,绝不让杯儿有一些空闲。先干一杯润喉,再喝两杯同喜,第三杯恭贺外公生日,第四杯四季发财,第五杯为松滋河喝,第六杯为河里鱼儿喝……不觉太阳升两杆子高了,江面来了阵悠悠的风,渔船掉向,原本面对江心坐着的汉子忽地脸朝了沙滩。气温渐高,河面上走着一阵阵水气,野鸭开始在阳光下蹦跳了。汉子忽然有些知觉,肿胀的小眼不时朝沙滩瞄。小男孩碰碰外公,“外公,喝闷酒凉牙巴骨,划拳吧,划拳热闹!”
“好哩!”外公会意地笑笑,抓过酒壶,让外婆取出两个青花瓷碗,一一斟满。汉子咧开大嘴也笑了。汉子河南人,落籍湖南安乡,划拳很对意思。汉子捋起衣袖,伸出长期与
火药亲近留下疤痕的拳头,脖子上青筋突起:“三个……”喊一半打住了,嘴巴越咧越大。野鸭“呷呷呷呷”的叫声漫江而来。
汉子搁下酒碗,倏地站起,“老爹,酒歇会儿,好多好多鸭子,我去轰一炮,就鸭肉下酒!”
外公脸红得像关公,一把扯汉子坐下,突然仰头哈哈大笑,“兄弟,你一定是喝多了,在沙滩玩儿的鸭子,你几时打着的?见你把铳亮出来,早就跑得没影了,你就打空气吧!哈……”
汉子看看碗中清冽的酒,看看阳光闪烁的沙滩,不好意思地“咳咳”着说:“打鸭子,只记得鸭子了!”小男孩连忙夹一大块咸鱼放汉子筷子上,“是罗,大叔,接着喝接着喝,管那些鸭子做什么!”
汉子举碗与外公一碰,“干――!”一仰脖子全倒进肚里。
太阳柔柔、暖暖的光线像外婆温润的手掌抚着小男孩的面颊,滩边薄冰渐渐化了,野鸭群骚动了一会儿,忽然发阵喊,齐崭崭飞起来,追逐阳光而去。一只绿头小鸭游到船边,“呷呷,呷呷”地叫唤,小男孩分明听见它说:“谢了!谢了!”外公瞥了眼正把鱼籽粑粑朝嘴里送的汉子,扯过小男孩的耳朵说,是那只爱在桡边打扑秋的调皮鬼吧。
    
注:松滋河,又称松江,长江支流。

        (《湖北日报》1993年8月7日)

















母亲的手

北风起时我会想起母亲的手。
    母亲的手是一双冻手。当松滋河堤上的木须草刚顶上绒毛般的白霜,母亲的手就开始像馒头一样发酵,先是挨着虎口的地儿出现几个小红点,接着中指第二个关节有了,渐渐地弥漫开来;待得几阵老北风吹过,母亲的手成了一个涂了红油的馒头;三五天后,那馒头皮儿越绷越紧,简直有了一种透明的肉色;不知何时起了几个小泡泡,这当儿,倘遇下雪冻凌,泡泡就穿,黄水子就流了出来……母亲就苦不堪言,有时半夜摸起来用冷水浸,说:“个老子痒到心里去了!”
母亲的手即便在夏天也比一般人厚实得多。
父亲在世的时候,每年的阴历六月六,都叫母亲将手涂了菜油在毒日头下烤;初冬一打霜就逼着母亲擦蛤蜊油;下堰塘洗莱淘米回来,经常要用他宽大结实的手掌为母亲搓一搓,母亲脸就红红,低声说:“没用的!”父亲眼一瞪:“瞎说!”有人说江猪(江豚)油治冻伤贼灵,他特地跑三河堰找人讨了一小瓶,宝贝似的朝母亲手背的红点点上涂;他炒尖胡椒为母亲熏煮鸡屎为母亲泡;寻遍了方圆百里江湖郎中的灵丹妙药,道士遇到鬼,他法子都想尽,仍是没治。
    我曾就母亲的冻手请教一位老中医,老中医捋着尺多长的胡须说,有一个法子:冬天不沾生水。说着问我:能不能做到?我无语。我记起,从我记事起,母亲的手只有一年没冻,1969年因晕眩病住院那年没冻。我突然悟了,父亲的百样法子其实都是徒劳的。母亲不是富人家的千金,母亲命苦,生在贫寒农家也罢,却又有冻手的毛病。她一年四季每天得在泥里水里讨生活,甚至不能袖起手来歇息那么一会儿,即便手冻得流血化脓该干嘛还干嘛。饿肚皮的那几年,她曾带我到几十里外的王家大湖破开冰凌挖莲藕,为的是让饿得头晕眼花的儿女们填饱一次肚子。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冻手算得了什么!
    母亲的手更是一双巧手,村里的姑娘媳妇,挑花绣朵时来找母亲拿样子。谁家老人过生,孝顺的儿女常请母亲纳千层底的鞋儿,即使换工割麦插秧也情愿。母亲做得一手好饭菜,村里人红白喜事,有母亲掌勺盘子里会一扫而光。地里的活儿,莫讲插秧割谷锄草捡(棉)花,就是男人干的堆萝扬锨抛粮撒种没有一样她拿不起。
    父亲1974年过世后,我从部队回来,有一段日子我,常陪母亲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索子拉出柔柔的声响。母亲陡然增添的白发在灯下一闪一闪。六弟在脚边的摇窝里吧嗒着嘴,睡得正香。有一回她突然抬头看我一会儿,伸手摸摸我的额头,说你的额头和你爹的一模一样,咋就这么像呢。天气很冷,呵气成冰,她把针放在头发里篦一篦,然后让我给她捂捂手,我打开棉袱,把母亲冻红的双手放进去,母亲暖和一会儿,说好热乎,伢子比你爹的火气还大,像个小火炉子。42岁的母亲对我说:“你爹走了,长子如父,我就指望你了!”我永远记得那个冬天,煤油灯下母亲通红的手和她坚定的目光。其实我能做什么,是母亲挺直腰杆,英雄一般地独自领着六儿一女,把多少艰难的日子扔在了身后。如今我们中有三人大学毕业,个个成家立业。母亲你说过,没想到儿女们个个出息。母亲,有你这样的母亲,儿女们怎
么会不争气!
    我写着这些,泪水不由自主朝下掉。1995年兄妹们相见,忆起小时贪玩,有多少次,母亲吩咐下堰洗菜淘米只当耳边风,只顾与伙伴打珠珠拍牌牌或滚铁环跳绳。母亲只好默默端着筐箩下堰,我们竟然忍心让母亲冻穿的双手泡在刺骨的冰水中!
    我知道,就是现在,母亲的手仍然每年冻的,在老家也好,在二弟三弟那儿也好,母亲不肯歇了手脚,劳动早已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她不会如老中医说的不沾生水。今年
母亲要到海南来过冬,海南的水即便在冬天也是热乎乎的。儿子拍巴掌说,好了好了,奶奶今年不会冻手了!    
母亲,你知道此刻我最想得到什么?你的那双手轻轻、轻轻地抚摸。我每时每刻都想亲近你的手,那是一种力量,那是无边的温暖,母亲!

(《湖北日报》1998年5月8日)





































记得那年三月三
    

三月三,好醉人。
淡淡的雾,微微的风。小弟举起风筝,我扯紧线轴,紧跑几步,猛一扬手,“鹞鹰”已经稳稳地立在当空了。黑翼颤动,长喙轻点,琥珀色的眼珠滴溜溜转悠,吓得四周翘翅膀的“蜜蜂”、摇尾巴的“金鱼”、摆脑壳的“稻草人”一起四散飞去。小弟跳着脚,“哟,哟,大鹞鹰上天罗!”
    十分得意也便格外大方,正要将线轴递给二憨,让小伙伴们领略鹞鹰的魅力,一个细细、柔柔的声音在身边响起:“狗哥,让我放放,好吗?”
    是村东老樊家的盲女。她苍白的面孔上现出一团激动的红晕。
    “好哩!”我说,很痛快。谁能拒绝盲女的要求?村里孩子们早就拉了钩了,谁不尽力帮她,谁不当她是自己姐妹,谁就是孬蛋癞皮臭狗屎。只是担心突然刮来一阵大风,把异常柔弱的她也带上天去。    
    我几把收回风筝,高高举过头顶,盲女握着线轴,一咬牙,奋力跑了起来。她眼前一片黑暗,这需要何等的勇气! 我朝二憨递个眼色,小伙伴们呼拉一下跟在她身前身后。好在一马平川,没坡没坎没石头。她跑了一段,却又站住,“狗哥,我想打赤脚!”
    “想打赤脚就脱鞋!”我大声说。她踢落鞋,又跑。忽地回头喊道:“丢――手!”我手一松,“鹞鹰”扑地打了几个滚,翻着跟头上去了。盲女住了脚,仰头看天:“狗哥,天上有什么?”
    我拣好的说:“天上有白白的云,红红的云,白的像棉花,红的像石榴。,’说完,后悔了,她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没见过光亮,哪知道棉花、石榴的模样。
    盲女很兴奋,白净的脚丫不停地挪动,“有小鸟有蝴蝶?”    
    “有呵,它们又想和鹞鹰亲热,又怕被鹞鹰吃了!”
    盲女抿嘴一乐,“那……一定有香香的花、青青的草罗?”
    我一时语塞,花呀草的如何长到空中去了?小弟忙插嘴,“就是,好多好多,可香可美!”
    盲女甜蜜地笑了,露出珍珠般的两排玉米牙。在笑的这一瞬间,她真是漂亮极了!粉嫩的脸,鲜红的唇,秀丽的鼻子,配着绿裤红袄,犹如晨光中一朵刚刚绽开的蔷薇花。小伙伴们呆住了――这就是那位整日笼罩在无边哀愁中、拄根拐棍踽踽独行的盲女?
看着她纤纤十指富有韵味地拽着线轴,时缓,时急,像抚弄琵琶,像轻揉竖琴,我心一动,凑近她小声说:“这鹞鹰,归你了!”
   “归我?”她的嘴唇快乐地颤动了一下。映着早春明丽的阳光,她那干涸的眼窝里好像闪射出点点泪花:“谢……狗哥!”
盲女牵着“鹞鹰”在伙伴们的簇拥下走远了。我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欢乐,泪水涌流,扑簌簌洒在青青草地上。

(《海口晚报》1996年4月14日)



逝逝者如斯
    

是童年那顽皮的浪花溅湿我的衣?翠鸟的呜叫依旧那么尖锐急促;打脚背滑过的白刁鱼像过去那般轻柔;从河面蹦起的小虾还是那样伶俐敏捷――涨水了呵,故乡的松滋河!
    时光像眼前鼓着泡泡的河水,流呵流。倒回三十年,光腚趴在这片沙滩上的我,浑身涂了铠甲般厚重的河泥,向河里一滚,再一滚,将河面撕开一个个大窟窿。趟着水,高一脚低一脚,麻花鱼挠得肚皮痒痒,一笑,鼻头吃水,酸溜得直淌眼泪。猛然用胸脯拥着水朝滩上一扑,水漫过后,留下一尾伸嘴缩腮的翘嘴白――这傻家伙!谁要你哟。得,打个水漂吧,怎么一头就扎进水里了?
    那年游过河,从这儿下的水吧?那时滩要陡些,没这平缓。风好大,浪好高,岸上人说,伢子脑壳像半拉西瓜皮,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在地里割谷子的父亲闻讯扔了镰刀,撑条撇子船赶到河心,拿根竹篙丢给我。我死犟,高低不肯上船,父亲只好下水陪我游。一摸到河坎,我就瘫了条,也不知在水里如何有力气伸胳膊踢腿。父亲背我回家,扔屋檐下,铁青着脸,找了根桑木棍子,我心想这回躲不脱了,屁股紧紧张张地都做好准备了,父亲却不动手。以后见人说:“我大伢子八岁就游过松滋河了!”
    1969年夏天,长阳、宜都一带起山洪,河水来得邪门,一眨眼涨一寸,小伙伴们追着浪头捡浪柴。一团黑乎乎的东西裹着褐色的泡沫漂过来,大家争着抢上去,一摸,粘拉
巴唧,不对头哟,想跑已经来不及了,一大块沥青!前胸后背糊了好些。躺这片沙滩上,你给我刮我帮你抠,越弄越多,一个个阎王殿逃出的小鬼样,不敢穿衣服回家。挨天黑家长找来,又好气又好笑。外婆用浸了草木灰的碱给给我洗了一遍又一遍,没用。找学校老师借了香胰子,使劲儿地擦,也没用。又削了细竹片下法地刮,皮都要整脱,硬是不掉。罢!只得每个黑点上贴块橡皮膏药,这才穿衣服上学。后来不知怎么自个落了,想来是被正在发育的身体吸收消解了。
    我轻轻合上眼,一片訇然激起的水花四溅。那只江猪就是在这里束手就擒。对了,八月秋凉,我们沿江拉网,忽然隔壁癞儿指着像片桡叶伸出水面的黑东西喊道:“那是么子?”我一看认得,江猪的尾巴!这苕家伙么样摸到死沙窝里来了?一定是退水没留意,搁这儿没法子。伙伴们好欢喜,马上抻开网,用劲拍打着水,大声鼓噪着围过去。江猪很厉害地喘着气,青色的背脊一起一伏,水桶般粗的腰身扭来扭去,无奈水太浅它施展不开。大家发声喊,把两三百斤重的江猪掀上了岸。江猪肉像豆腐,刀过肉拢来,油吱吱地朝上冒,不能吃,湾子里乡亲你一块我一块地切了去炼油治烫伤。至今老屋虫蛀过的房梁下还悬着那只盛江猪油的瓶
子。
妻和儿子在那边踢着水。我走过去,告诉他们一些童年故事。我说我这一生十分之七的欢乐留在这片沙滩了。儿子听了拍手惊叹:“光腚?怎么不穿游泳裤?”又说:“江猪就是江豚,国家保护动物,咋没人起诉你,爸?”
我无答。浪花卷着儿子嚼过的香口胶远去了。岁月流逝,在我的生命里,我究竟抛弃了什么又抓住了什么?
(《湖北日报》1992年8月1日)



                                    蚕丝腰带


那根蚕丝腰带,我从七岁一直系到十二岁。
  故乡同中垸的人们虽然并不专事侍弄桑蚕,但也有不少人家闲来养几簸箕卖了茧赚些利是的。我发蒙那年,小伙伴们突然丢了陀螺扔了橡皮筋,钟情起养蚕来。那股热乎劲,一点儿不比如今的孩子玩电子游戏逊色。即便在课堂上,也有人挤眉弄眼地打怀里掏出张蚕宝宝已产下卵的的草纸炫耀。我也心痒痒,再三央堂兄找人讨了张巴掌大的黄黄糙糙的纸片,就是讲究的乡下人用来人厕或是祭鬼神的那种。咋一看啥没有,蚕宝宝的小崽崽在哪?我学伙伴们的样,没日没夜地揣在怀里,还特地求母亲在贴身的加机布褂子里缝了个小口袋,睡觉也不肯脱下来。一天要摸出来看无数遍。堂兄说,你这样子弄,一百年也不会有小蚕。要像母鸡抱窝,总是热热乎乎的,小鸡才会出来。从此不敢经常朝外掏。也装模作样地在课堂上摸出来几次,得意得不行。
    渐渐地,草纸上有了勉强可辨的黑色颗颗,星星点点,很像描红不小心撒下的小墨团,又过了几日,那颗粒变大了些,有些一敲就响的纸炮的样子;再有几日,纸炮变成了壁
虎屎;很快,壁虎屎成了小米虫,但较米虫的颜色深沉,不似米虫的苍白。一天放学后打猪菜,正寻到一片老虎刺芥,才要下铲,忽然觉着怀里有动静,掏出纸片一看,哟,小米虫动
弹起来了!隐约看得出鼻子眼的的模样了,哦,哦,肚肚饿了,要吃东西了吧?一溜烟跑回家,采了把桑叶,搁筛子里,再用鸡毛小心地将小蚕刷在桑叶上。吃吧,吃吧,莫客气哟!翠绿叶片上歇着的小蚕好像闭着眼,一动也不动。我用桑叶碰碰这只碰碰那只,没有一只搭理我。只得作罢。打了猪菜回来,瞧,小蚕们全都吃起来了!我把耳朵挨近筛子,如何一些儿响动没有?但蚕儿肯定进食了,有被啃成月芽形的桑叶作证。
    蚕儿算得泼辣之物,听说也有生这病那病的,我没遇见。有次给了带雨水的桑叶,嗬,拉稀,把筛子都渗湿了,不过一两天就挺过来了。倒是鸟儿讨厌,晴天我常将筛子端
到屋檐阴影下,有鸟儿飞来,一啄一只。扎了个戴帽子的小稻草人站岗也不管用。干脆,我请来小伙伴,一人一张弹弓守着打,打得鸟儿从此不敢走近,远远地飞过,翅膀都是一
抖一抖的。
    小蚕慢慢长大了。没料到长到差不多半寸时,全然成了饕餮之徒,总也没个吃够的时候。换上新叶,不到一袋烟功夫就没了。它们吃食的声音,像刮过的一阵阵风,隔几间房都能听见。有时看着蚕吃食,就想,它们除了吃食,还有其它想头吗?比如那时小伙伴们还没有谁吃过苹果,常为苹果是树上结的还是面粉捏的,争得面红耳赤。蚕们有些什么争论呢?蚕的样子几乎一天一变,随着身躯的发福,颜色也由深而浅,待到变得金黄、透明,它们忽然绝食,并且懒得动弹了。堂兄说,要结茧了,吩咐我取来一捆磕了菜籽的杆儿,将一寸来长的蚕儿一只只捉到菜籽杆儿上趴着。我注意到,原来蚕儿的丝是从嘴巴里一根根吐出来的。到了这功夫,蚕儿没了别的事,不吃也不喝,就是一门心思地吐丝。很快,它们用自己的丝把自个儿给裹起来了。白白、稍微带点黄色的茧儿像从菜籽梗上长了出来。
    母亲煮茧时我偷偷藏了两个茧,没往锅里扔。丝抽完了,留下一个个金黄的蛹。母亲把它干煽了做菜,香香,酥酥,很好吃。我问母亲,如果不煮茧,会怎样?母亲说,它变成蛾子自个咬开茧壳儿飞走。我晓得了,原来蚕儿是不死的,只不过一会儿是蚕一会儿是蛹一会儿是蛾子一会儿是卵罢了。煮了茧,吃了蛹,它生命的一环就断了。我心里便很有些对不住蚕儿的意思。
留下的那两只茧,果然不久便从里面钻出两只蛾子,在茧壳儿上转了很多圈圈才飞走。蛾子褐色,不好看,就像夏天灯下常见的那种。堂兄怪我,怎么不留下蛾子,不然明年你就会有好多好多蚕卵呢。
蚕丝做的腰带,柔柔、软软,却又坚韧非常。儿时调皮多次与人干仗,从未让谁扯断过。我12岁考取松滋县第三中学,接到通知书的那天,父亲给我买了根很多眼眼的牛筋皮带,那是我第一次有了正经八板的皮带。蚕丝腰带给了早就垂涎的二弟。前年春节回老家,母亲取出那只比她年纪还大的针线篮对我说:“你找找,看有什么?’’我翻啊翻,瞧,蚕丝腰带!与我小时戴过的狗圈(项圈)放在一块儿,还好好的,只是看不出当年那金黄金黄的颜色了。

(《湖北日报》1997年11月8日)



































                                松江月夜

回到故乡的那夜晚,正值满月,月色皎洁,月华如水。
我漫步在后园竹林中,踏着亭亭的竹影,一边吸着竹子淡淡的清香,一边吟咏着宋代大诗人苏轼的名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突然发现调皮的小弟蹲在一丛斑竹后面,探头探脑,大约预备冷不防吓我一跳的。待我一瞥见他,他便一纵身,搂住我的脖子,“嘻嘻,大哥,告诉你句话!”
“快说!”我捏捏他的小鼻子。
他摇晃着脑袋,故意拉长声音说:“捉――麻――鸡――母――去!”
呵,捉“麻鸡母”!那是我儿时最欢喜的事。虽然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那一轮明月,满江灯火,满江欢笑,仿佛手掌还留有触摸“麻鸡母”时那种滑腻腻的美妙感觉。
“麻鸡母”,一种鱼的别称,一种浑身满芝麻状黑点的鱼。它大不过一二斤,我至今叫不出它的学名。它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倘搁上姜片、葱花、山椒什么的做鱼汤,那真是“盖了帽了”!我跃跃欲试,急忙携了小弟,肩了竹罩,带上火把,向江边走去。
    外公早已将丈二撇子船拾掇归一了,我们一上船,他就解了缆绳,我荡开双桡(咦,这活儿还没放生疏呢),小船便犁开江水,箭一般向前飞去。
    此刻,船行江中,月亮显得更大更圆了,月色显得更加皎洁。小弟喊道:“哟,哟,月亮掉江里了!”果真,船头浮着一轮明月,我使劲划桡,想碾碎它,但出了身汗,也没能赶上。小弟因此说我无能得很。
    大约月光照耀的缘故,虽然夜将深了,鱼儿却十分活跃,它们嬉戏追逐,江面不时溅起点点浪花。一尾尺多长的鲤鱼在船舷边跃起,“卟”地泼了小弟一脸的水。那鲤鱼的金色鳞片在月光中闪耀,令小弟羡慕不已。
忽然听见一阵熟悉的声音,“哇――!”啊,是雁鸣!抬眼望去,嗬,好多好多大雁,像天边飘来的一片乌云,歇在刚收了苇子的沙滩上。我轻轻将船划到雁群旁边,这雁们真够憨的,桡都要打着腿了,也懒得动弹。我问外公,大雁怎么如此胆大?外公说,你船上没装火铳,它觉得你没有伤害它的意思就不怕。听外公这样说,小弟从鱼舱里拾起一块坠石,拉开架式就要砸过去,外公忙拦住他。外公说大雁忙碌了一天,正要睡觉,不要惊动它们。
我因此想起1968年腊月间,有天晚上,下了一阵毛毛雨,夜里冷丁刮起老北风,天明肘,起了牛皮凌,大雁全给冻在沙滩上了,有翅不能飞,有腿不能行走。如果这时上滩去捡,不知要装多少船。可外公划着船来来去去,没去沾惹它们,只是念叨,“遭孽哟,遭孽。”待到太阳的光辉融化了它们身上的冰凌,那些大雁才“哇哇”叫着,展翅腾空而去。
   我不知道老人对这些野禽为何怀了这样的怜悯!搁猎雁人身上,不唤一支车队上沙滩来拖才怪呢。
    正遐想间,忽然听见一阵喧闹声,那声音越来越大,接着便望见一江灯火,小弟在船头猛地站起,船儿一晃悠,差点掉进江里。
好热闹的场面!成百人站在江右没膝深的卵石滩上,打着火把,举着竹罩,待“麻鸡母”望见灯火,游上沙滩,便猛然将罩罩下去。每捉到一尾鱼,便激起一片欢笑的浪花。笑声此伏彼起,闹沸了整个大江。可惜我一些儿不懂画理,不然,一定饱蘸浓墨,写下这幅“月夜捉鱼图”。
    我急忙将船拢到石滩,卷起裤腿下了水,当赤脚触到圆滚滚的卵石,呀,一种熟悉而又新鲜的感觉向我走来!除了捉“麻鸡母”,穿开裆裤的时候,我经常在这里摸螃蟹玩儿呢。
    外公点燃火把,蹲在船头举着,我端起竹罩,拉开架式,“大哥,来罗!”小弟眼尖,首先发现了目标。一尾“麻鸡母”在石滩下方徘徊,我心里像揣个小兔子,只担心它不上来。好!终于上石滩了,我举起竹罩,踊身向前一跃,“哈,罩住了!”小弟在船头拍着手欢呼。我俯下身子在竹罩里捉鱼,鱼儿滑叽叽,好不容易抓住了尾巴,可了出竹罩,得,又落江里,手里只留下一把鱼鳞。“好你个书呆子!”小弟惋惜地跺着脚。外公笑了,“你呀,还算渔家子弟,谁教你抓鱼尾巴了?忘了?要抠鱼腮!”
    我脸红了一阵,也难怪,虽说是渔家出身,这么些年在外头,老门子行当的确丢了不少了。我按照外公的指点,往后落竹罩里的鱼一尾也没丢。小弟兴奋地将鱼装竹篓里,一边大声报着数:“六六大顺罗!”
    重操旧业,重温儿时的快乐,我沉浸在幸福之中。咦!你猜我看见了什么?多大一条草鱼呀,几乎能看清它褐色的头皮,红色的眼珠,喷着水的腮叶,它在离我竹罩两米远的地儿游来游去,但终于没敢上滩来,大约感到往上游凶多吉少吧,便一转头,回到大江深处去了。小弟叹口气,“没带鱼叉!”
   “留神,老大!”外公碰了碰我,“来了位稀客!”我定睛一看,是条鳜鱼。奇怪,这个季节,天冷水寒的,它应在深水石缝里呆着才是,怎么到这儿游逛来了?这鱼游到离我半米远时,竟也不往前游了,我沉不住气,怕它像那条草鱼一样溜掉,便跳起向前一罩,哈哈,湿了衣服,鳜鱼罩住了!小弟欣喜地抚弄鳜鱼背上锯齿状的鳍,问我:“这就是你早上念的“桃花流水鳜鱼肥”里的鳜鱼吧!”
  夜已深了,明月西沉,捉鱼的人渐渐散了。小弟把鱼篓拍得“噼啪”直响,“大哥,满了!”他也想回了。
    话音未落,一尾鱼又钻进了竹罩,捉起来一看,使我惊讶不已,原来就是先前被揭了鳞的那尾“麻鸡母”。既然走丁怎么又回来?
  回去的时候,露水已经下来了,月亮在升腾的雾气中闪着朦胧的光。外公驾着船,小弟在我怀中睡熟了。睡梦中,他挺有滋味地咂吧着嘴唇,大约正在品尝早餐桌上那盆鲜美的鱼汤吧。

    (《长江文艺》1980年第3期)



















故乡的水车



去夏返乡,睡松滋河畔的老屋里,夜里被什么声音唤醒。坐起凝神听一会儿,哦,是车水声!久违怕有十来年了吧?重新躺回床上,竹枕上好像湿漉漉的,全是水车舀上来的浪花水沫。
于是不待天明就披衣起床,循声走去。
    我的故乡鄂西的水车,恐怕是本世纪最后的原始农具了――窄窄的塘埂上两个木垛举根梁,三个人伏在梁上,两脚飞快地踏着轱轳般的脚蹬,无数木制的叶片链条一样在水槽里上下翻飞,白花花的水流便唱着歌儿从池塘里快活地跳进稻田或麦地。
少年的劳作无休无止,令人烦闷,唯独车水是我欢喜的。遇到车水的活儿,我常央求生产队长安排我。车水很有味儿――为了打发寂寞,车水的人爱唱车水谣,“车水车水,日鬼日鬼;车到日出,车到日回……”嘴里越唱越快,脚下越蹬越快,非到有一人脚赶不赢,被轱轳打了,抱住车梁挂“金钩’’才罢;倘在白天,车水的人心情越发好,没事在宽宽的斗笠下扭着脖子瞄村道上的行人,如果碰上一个年轻且义长得小丑的女人,就会来劲头,忙不迭地搭讪:“喂,那边走的大姐,掉东西了!”女人便会停下脚步,前后左右认真看一看,这当儿,车水的人便会哄然大笑,脚下越发快起来;车水的人中常有一个年长些会讲“古”的。试想炎炎夏日,漫漫长夜,倘没有玉皇大帝阎罗天子之类的新鲜滋润时辰如何捱过?队长派工一般会考虑,倘没有,就会挨骂,就得担心“生小孩没屁眼”,而车水的人准是没劲透了。刘全进瓜、五子上坟这样的故事我都是车水听来的;还有一样,车水把塘淘干了,好歹都有些鱼虾,我曾在一尺来深的稀泥里“捡”过一条柴鱼(乌鱼),花秤称了四斤八两。
   水车咿呀,给我许多少年欢乐。
   后来进了城,每逢年节返乡,总要在车水的地儿待上一会儿,欣赏车叶和流水的二重奏。到了七十年代末,故乡的水车逐渐被抽水机取代。抽水机在两三年间击败了水车,它的“入侵”蛮横霸道,一点商量余地也无。用上抽水机后就没有这份心思了。少年浪漫,认为车水富有诗意,水从水槽里出来的柔声细语,水打叶片上蹦起来的欢欣快乐,脚板磨擦脚蹬的有力节奏,以及没上油的车轱轳的咯吱声,与抽水机粗壮水管里冒出的粗俗和惶急是不一样的。水车是有生命的,而抽水机只不过是一堆死铁。我有时甚至觉得水车车出水水是带了些精神意味的。
    那时故乡的农民向地里浇水,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桶打水。一只扁扁的柏木桶,桶身一边俩耳朵,两人隔着水沟站成骑马档,手里攥着系住耳朵的两根绳子,桶没到水里,前面手一抬,后面手一沉,两人腰肢扭动,一俯一仰,水“哗”地就泼出去了。我小时打水,身薄力单,常常弄和一身泥水,有时把自个也给拽到塘里。但一只桶能装几多?因此稍大些的地块就得车水,水车虽说笨重,一般要三个人才踏得动,还得在池塘挖一个深深的进水洞,摆布好一阵才能调好,但它“够威够力”,一亩地的稻田,不用两个时辰准能灌满。车水靠腿的动作,打水凭腰肢的力量。有时看电视上玩迪斯科、踢踏舞的,发现无论怎样卖力,他们腰腿的力量和灵活都远远赶不上我的乡亲!
    我再次走向水车。故乡的原野上迷蒙着一片雾气,隐约可见的小路,皱纹一样苍凉地向前伸展,零星的刺芥花寂寞地开在路边。一部我少年踏过的水车骑在池塘的窄埂
上。
    见是我,曾干过多年生产队长的明亮哥停住脚,与我打招呼:“喂,车水没忘吧?”
    我说一朝会狗爬,百年秤砣不落水,哪能忘呢!我一跃上了水车,才踏了两脚,明亮哥就领头唱起那首“日鬼”的车水谣。不觉日上东山,晓风扑面。我想起十多年倏忽而过,岁月无痕,上一次车水仿佛就在一觉醒来之前。
    水车已经很老了,虽然重新油过,但桐油掩不了岁月沧桑,不定哪一天就会像风吹菜园门一样仆地倒地。还有人做新水车吗?明亮哥摇头,“木匠老的死了年轻的还没生出来!”
    诗意的水车终将离我们远去。我不十分清楚它何时出现,却确知它何时消亡。车水的汩汩声,还有那快节奏的民谣,也会永远消失。抽水机战胜水车,新的生产方式将确凿无疑地替代旧的,历史的前进全然不顾及人们对往日的依恋和怀想。但无论如何,故乡的水车呵,都将永远在我梦里!

(《湖北日报》1998年9月1日)


































桃 花 水


夜来大雨如注,风狂浪涌,渔船摇摇晃晃,叫人好睡。一觉醒来,不知是何时辰,小弟在船头跳着脚大叫,“哟,哟,涨水罗……!”
我探头一看,嗬,原本透清的水,一夜工夫,变得泥巴浆子似的;满满荡荡的江面上,像开了锅,吐出一咕嘟一咕嘟的褐色泡沫。从夹岸果林里飘来的桃花瓣儿李花屑儿在漩窝里飞快转圈圈;几只春燕在船篷上叽叽喳喳;银色的箭鱼,这儿一团,那儿一簇,打浪尖上窜来窜去。
    天仍然飞着雨。这雨如丝似麻,绵绵密密,把整个大江都笼罩在雾霭之中。我一骨碌爬出船舱,“老三,摸蟹!”松滋河上有句老话,“退水的甲鱼涨水的蟹”,儿时,沿着松滋河的堤岸,我摸过好多蟹呢。
    小弟高兴地一鼓掌,“好呵,炸蟹下酒,外公都念叨好几回了!’’说着问我:“网?”我摇摇头。他不乐意了,“用网几带劲,用手摸,几苕哟!”
我何尝不晓得用网捞得多些,但我十来年没捉过螃蟹了,用手摸,不是更有情趣么?
我卷起裤腿,攀着岸边的桃枝,慢慢下了河。小弟穿条裤衩,一踊身蹦进河里,眨眼工夫,就抓了只虎头蟹,高高举起给我看。他咧开小嘴,嘻嘻笑着,得意极了。我却笨拙得很,赤脚踏在光光的卵石上,滑不溜秋,像踩高跷。河水沁凉,很有几分寒意,没闹腾几下,手臂上便爬满了鸡皮疙瘩。螃蟹也跟先前不同,好像精明多了,开始碰到它,它装憨,一动不动,待你一使劲要抓,却猛然挣脱你的手,哧溜一下钻石缝里去了。好不容易抓了一只,我将它死死按在泥里,可一出水面,它那尖利的前爪冷不防钳住我的手指,我“哎哟”一松手,又回河里了。小弟“噗哧”一乐,说:“大哥,外公还吹呢,说老大一下河,螃蟹自个儿往篓子里蹦,今儿怎么的?”我解嘲说:“十几年在城里,大街上也没个摸蟹的地方,手生啦!”小弟不相信地耸耸鼻子。他故意将一只大毛蟹从左手抛到右手,还让蟹在空中翻几个身。好像他手中不是什么张牙舞爪的螃蟹,只不过是个小小的皮球。
    突然,江边钩杆上的铃铛猛烈地响起来,一阵紧似一阵。我直起腰,喘了口气,瞥见外公正急急忙忙走下江堤。小弟说:“快,钩上有鱼!”他跳上岸,折了根柳条,扒了皮,打个绳结,利索地将鱼篓拴在河边桃树桩桩上,然后拽了我,风风火火地上了船。
    我捡起桡。外公说:“许久不闹,行吗?”我说:“昨日试过,还行。”小弟挤挤眼;“他呀……”我狠狠瞪他一眼,他调皮地吐吐舌头不育语了。
    这时,河面起了一股悠悠的风,雨雾飘来飘去,渐渐淡了。岸边红的桃花,白的李花,粉的杏花,田野上金黄的菜花,一齐展开了笑靥。三三两两的少男少女们将鱼网张在果林里,打闹了一会儿,开始飞针走线了。造柏木船的专业户们也劳作起来,先听见几声笑骂,一阵喧哗,接着锯子咿咿呀呀斧子叮叮当当地唱起歌来。是谁领头吆喝起劳动号子,这般高亢明亮!像只欢乐的小鸟,在松滋河上展翅飞翔。

打大船哟,嗨哟,
闹松江哟,嗨哟,
劳动致富,呀呼嗨,
抱金山哟,嗨哟!

    渔船顺流而下。在船掠过钩杆的一刹那间,外公扬手甩出铁锚,捞起钩绳。嗬,钩绳绷得像根杠子,看样子,鱼不小,我不由紧张起来。我虽然七岁上就能驶船把舵,可这么些年没动过桡片子,真有点担心。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外公手里,大胆划着桨。可是快收到河心了,还没动静,正纳闷忽听小弟欢叫一声,“来了……”只见一道水浪跳起,外公身一戟,顿时水花四溅,鱼已经托手上了。一条大鳜鱼!这么水灵,这么鲜嫩,丢鱼舱里还能蹦三尺高。
    想着中午餐桌上的美味鳜鱼汤,一走神,不觉慢了手脚。外公回头看我一眼,那眼光十分严厉。我猛地记起,每遇到大鱼,外公总要回头看艄子一眼的。果真还有大鱼?看着外公揽起钩绳,一寸一寸向前移动,小弟紧紧抓住船柱,大气也不敢出。我沉不住气了,我疑心钩住了大石头,或是钩绳上堵了什么东西。正在这时,突然听见外公轻轻叫了一声,刹时便见一道黑光朝外公头上打了过来,外公一闪身,“啪”地一下打在船板上,船被打了个趔趄。小弟“哇”地哭出了声。说时迟,那时快,外公高高举起鱼刀,猛地剁了下去,一股鲜血喷了我一脸。仔细一看,我惊讶得嘴都合不拢了――一条黑蟒,留外公手里的半截,少说也有三十来斤!
    我向小弟羞着脸,小弟说,“谁羞谁羞,我瞄到蛇的舌头一抖一抖的,打了个喷涕!”
    船拢岸时,雨雾已经消散,太阳羞怯怯地从果林后面探出了笑脸。年轻的渔人们,男男女女,背着网,提着钩,端着卡子,嘻笑着,喧闹着,鸭儿扑水般下了河。一叶叶轻舟,追
波赶浪,似一只只春燕,衔着明丽的阳光,一直飞向大江深处。
桃花水呵,愈涨愈猛。

(《长江文艺》1984年第5期)

























                                  纤道上的我


生在弄船人家,很小便随外公外婆在长江和松滋河上行走,学习看水,看风,记恶滩险石。7岁发蒙上学后,节假日大多也在船上度过。头尖尾蹋的三吨柏木船牵一只丈二撇子,上到现在的三峡坝址三斗坪,下抵湘西安乡,打鱼稍带运货,把湖北恩施的毛坝烟、生漆、脐橙运到湖南,再把淮盐、布匹、花纱以及两广杂货返回川鄂边区。
    行船少不了背纤。那时的船装机器的少,弄船人吃的力气饭。走下水安逸,有风无风,挂不挂帆,顺流东下,一人把舵,不屑划几桨,三天准到安乡。上水难行,水流浪急,撑一篙船倒退三尺,不背纤怎么着?当然也可张帆,但得有风。溯流西上的那天,在晓雾弥漫、满江浮荡橹歌的一大早,外公就打开船,把一张打满补巴的褐色大帆撑了起来,手中的帆索时松时紧,细心捕捉河面山谷中的微风。有风快活极了,有风船行似箭,外婆在船尾把艄,外公蹲坐船头,如沈从文先生说的,无来由地“叫喝呼啸”,或是高声嘲笑同行落后的船只,要不然就坐在帆柱旁抽叶子烟,那支高过我头的铜烟杆于是烟雾缭绕,烟锅里的火明明灭灭。有时看看无云的天,就说:“伢子,唱个歌吧!”我便从船舷边急驶而过的白浪上移过眼,朝后艄的外婆喊一声:“外婆,听歌!”一些不害臊地亮开稚嫩的嗓子,有模有样地就唱起那时流行的歌来:“互助合作有奔头……”
    可惜能张帆的日子不多,要么风向不对,要么根本就没风。松滋河曲里拐弯,不像走长江坦坦荡荡,再小的风也能收到帆里。有时帆打起来,走了不多一会儿,我还没快活起来,外公的烟都没烧上劲,帆突然像瘪了气的皮球。外公赶紧扔了烟杆,拉桅落帆,负了纤板,拽着纤绳,嘴里一边骂着该死的风,一边让外婆拢坡,上岸背纤。
  我是何时开始背纤的?记不清了。反正是外公说的“有了四两力气”的时候。外婆怕我的嫩肩承受不了纤绳的无情,心疼地拆了她的旧袄子给我缝了条宽宽的纤绳套,又寻了些旧布给我打了双“草鞋”。外公不以为然,说谁个背纤的不弄出两肩两脚茧来?外婆说,伢子太小。外公说,你还不明白,弄船人吃的就是这碗饭!
外公穿开裆裤那会就跟他父亲背纤了,近半个世纪纤道上的磨砺,使他脚上老茧叠老茧,足有寸把厚,不要说碎石烂砖什么的不在话下,我见他踢着纤道的石棱和老虎刺芥,如针样锋利的尖刺,好像没会到。我在湖北沙市工作时,曾带他到大华浴池修脚,一位姓曾的服务员好惊诧,说头回见脚上茧这样厚的!那年他过八十了,家里人不让他上船,担心有个散失歪到河里。我说,外公,又不上船拉纤,何苦让脚下这多负担?那次到底也没修,外公说不疼不痒,不要吃不要喝不碍事,修他作甚?
    松滋河上逆流背纤,那是真正的血肉之旅。
    纤绳像座山压在肩上。天上骄阳烤着,地下暑气蒸着。多么想在岸边的柳荫下哪怕歇息一小会儿!倘在冬天,下雪冻凌,更是苦不堪言,穿着短裤蹬着草鞋的我,手、脚,连裸露的腿上也冻得起了红红的肉包。不能穿多,穿多了拉纤像拖大网,哪里使得上劲!遇到河面太宽或是冬下河水清浅,纤绳不够长,还得上船用篙子撑,有时撑着眼看就要上滩了,忽然换篙之际又被冲下,船入急流乱石中,不问寒暑,都得毫不犹豫地跳下河,用肩用背推着、扛着船尾上去。有时还得另请水手相帮。倘穿多了落水里游不动,不是白摔了饭碗?我的脚上扎满了野刺,我的肩上乌青红肿,我跟在外公身后,嘶哑嗓子吼着纤夫号子,汗水把一路的土都洇湿了。
    记得安乡县境内有一个名为野马垴的矶头,一箭野马般的劲水由矶头直射江心,隔一里地我听见它骇人的响声,腿肚子就发抖。过矶头时外公照例要回头盯我一眼,让我把纤绳拽紧。身边的水哗哗击打突起的黛色大石,船在磨盘大的漩涡里打颤,外公身体朝前趴着成了一张弓,纤绳深深勒进他肩头,古铜色的肌肤在重力下伸张扭曲,脚掌蹬出了深深的窝,豆大的汗水沿着他的脊背沟朝下淌,顺着裤管滚落地上,生出一些轻烟。汗水糊住了我的眼,我踩着外公的脚窝,一寸一寸往前挪。这时,外婆会在船上猛地直起腰,喊上一嗓子:“伢子,再加把劲!”于是,外公和我猛吸一口气,咬紧牙关,前胸几乎贴在地上,纤绳绷得像根杠子……多久?一分钟还是两分钟?终于纤绳松了,外婆一扳舵,船这才斜插进上游的回水。
那时的我还没有读过屈原,也没有读过沈从文。待读过后才知道,我背纤的地儿原本也是生长着芷草、香兰以及山鬼和云中君的。何以对这些美丽与神秘一点印象也无?
    此后的岁月里,我曾在焦枝铁路推大车在461电站挑重担在部队拖炮在农村割谷收麦……什么活路没做过?但很少有哪样能像背纤把生命的力张扬到极致。推车挑担割谷收麦是可以歇息可以稍微松懈的,背纤不行。很多时候,人的力气好像已经耗尽,心里说,不行了,再也顶不住了,纤绳要断,船要翻,往往在这一刹那,奇迹发生,力量好像突然爆发,毫不犹豫地就将险滩矶头丢在了身后。
    在2000年海南如火的5月怀想急水滩头背纤的日子,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出现在我眼前,苍凉画面上的那种真诚、痛切便在我心中引起强烈共鸣。于是,那首伏尔加船夫曲在我耳边深沉地回响。我脑壳里冷丁就冒出个问题:在我幼时,外公有必要让我背纤吗?外公总说,青蛙也有四两力,我有四两力吗?外公的纤绳上难道就少我这“四两力”?帮不上忙,对他来说还是拖累,那么,他是另有所谋了。不是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吗?我相信,外公当时即便不是自觉的,但一定是自然的!他是让我涉世之初就经受一些磨难、积蓄一些“财富”吧!
    做过纤夫的,他还不知道人生路上的坎坷艰辛吗,他还不明晓跟前的险风恶浪吗?回顾我这四十余年,从一个乡下孩子走到现在,其间多少风雨!那年得了癌,在死亡的门槛上腿都站软了终于又挣扎回来,真的,背过纤的人什么苦难不能经过?
雷奔电走,风赶流云,我知道,屑于纤夫的时日已经不多,纤夫终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入历史,但纤夫精神永不会消亡!当我从生命个体的感受转向社会的历史的思索,我发现,纤夫面对艰难困苦的从容和那种竭尽全力的一往无前不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不就是这种精神五千年来一如既往地推动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
    我当年在纤道上唱的纤夫歌是这样的:“走矶头,哟嗬;上险滩,哟嗬;婆娘哭,哟嗬;伢们喊,哟嗬;要得活,哟嗬;拖大船呀,嘿哟……”大船呀,嘿哟……”

(《大特区党风》2000年第10期)














重走松滋河



  竹篙“吱呀”一声,点开岸柳,渔船像只小燕,飞向迷蒙的雨雾中。
    我一屁股坐在湿漉漉的船头,沁凉的水腥味迎面扑来,一种渴别多年的快意顿时涌遍全身。松滋河,我故乡的河!记得在你漩涡里打扑秋的那个渔家伢子吗?
    一尾尺多长的鲤鱼在船头猛然跳起,我抓了一把,没抓着鱼,抓了一衣袖的浪花水沫。摇船的汉于自言自语地说:“鲤鱼挪窝,桃花水动脚!”
呵,桃――花――水――哟!我的心弦被猛地拨响,记忆的闸门被突然打开――
    西北风。黄沙滚滚。大河如沸。桃李花屑、杨柳叶儿飞快地在漩涡里转圈圈。铃铛骤响。,一条大青鱼被滚钩钩住,在河心放了漂。一叶渔舟,如离弦之箭划向江心,风追浪涌,小舟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外公蹲在船头,两眼炯亮,猛一扬手,飞出鱼戟,准确地刺进鱼的脊背,河水染成了红色,整一百斤重的大青鱼在猩红的漩流中沉了下去……
    雨雾渐淡,两岸桃花似血,李花如雪。鲜鱼贩子的小划子,似轻捷的沙鸥在打鱼人中翻飞,搅起一片欢声笑语,把我从记忆中惊醒。松滋河热闹起来了!这么多赶鹭鹚、故水猫、插滚钩的,像突然打浪花中涌出。江南岸矶头窝里,有个老人蹲在船头掂钩,他手边不时银光闪烁,隔老远就能听见他鱼舱里的鱼儿打扑秋。
我问摇船的汉子:“认得我外公吗?”
    “只要是在这条河上行走的!”
    我报了外公的名字。汉子脖子一扬笑了,“晓得晓得,松滋河的哪朵浪花不晓得他!”他停下桡,拍了下脑袋,“刚才那个掂钩的,就是……”
    我猛地站起身,“大哥,快拢岸!”
    我又见到了外公。他苍老了许多,两腮陷了下去,牙也剩不了几颗了。但还精神,一说话哈哈连串,脸上的笑纹便织成了网。
晚饭后,外公带我去捉火鱼。他说,再候几日,桃花水一动脚,就捉不成了。我们把春上新打的柏木船划到落了潮的河心,选择一处水深流急,但地势平坦的地方下了锚,点燃火把,举起鱼叉,静静地等着。这会儿,河面完全暗了。远远的,几星渔火明灭。一切都静寂了,只有水的的喧哗声。我等得心焦了。外公打怀里摸出酒葫芦,咂吧了两口,冲我一笑,俯下身,打船斗里取出个黑匣子,我眼一亮,嗬,索尼录音机!在我一愣神的当儿,外公居然用他那打鱼捉蟹的手笨拙地按下了键钮,一阙楚曲飘然而出:“我小二打鱼春江上,绿蓑青笠老酒寒――”我说:“鱼要吓跑的。”外公捋捋胡须,微然一笑,“这你就外行罗,鸡听音乐多生蛋,猪听音乐猛长膘。伢子,松滋河的鱼跟我一样,欢喜听楚戏。你看,上来罗――!”果然,一尾金色鲤鱼,跳着蹦着,好似舞蹈着,向着火把冲了上来,迎接鱼叉……
在满载归来的途中,外公又咂吧了几口酒,一扬脖子,用他宽厚而苍老的声音,大声唱起了渔歌:

渔家行船爱唱歌哟,
不唱歌儿不快活;
东风吹得歌喉开哟,
开口唱歌歌成河!

这时,一阵清风从我脸上拂过,天色已经破晓,东方已见发白。雾气越来越重,这儿一团,那儿一簇,渐渐罩住了整个河面;又过了一会,一轮火球似的太阳旋转着从雾海中浮了上来,在我们身上,在岸边果林中,在广阔的河面上――流注着清新如燃的晨光……

(《长江开发报》1992年6月30日)








































放牛的日子


    放牛的日子,闲。闲得无聊,便寻人摔跤斗蛐蛐,在草地上翻斤斗,或是卷了柳笛,趴牛背上咿咿唔唔地吹。
最好玩的莫过于板泡泡。倘天气晴和,小伙伴们打堤脚挖了粘粘乎乎的泥,捏成圆圆的碗状的“泡”,“碗”底弄得薄薄,用口水润得滑滑,做归一了,猛地把“泡”翻过来,托在手心,举得高高,嘴里一起喊着“一二三”,朝平展的地上一摔,只听得“砰砰砰”,像过年放鞭炮,谁的“泡”炸得最响,谁就会乐得脚打后脑勺。
但放牛得起早,“牛吃露水草,放牛没好觉”。小时贪睡,好像眯了不多一会儿,母亲就喊起了“渡船”:“大伢子,起来放牛罗!”喊一回,没会到;喊两回,嘴里说“起了起了”,头一歪又睡;母亲见没动静,又喊:“太阳晒到屁股了,大伢子!”八百个不情愿地预备起床,有时一不留神,又糊涂过去;母亲奇怪,明明答应着,走床前一看火就上来,一把撩开被子,朝屁股狠狠一巴掌或是拿条冷毛巾朝脸上一撂,这才好歹把瞌睡赶跑了。于是一边往床下溜,一边咕哝:“鸡都没叫,哪儿太阳晒屁股了?”
    牛这会儿早已等得不耐烦,长长的犄角把栏桩碰得“吱呀”直响。一看到我,就起劲地喷着响鼻,亲热地吻我的腿。我将蓑衣铺在它背上,它懂事地低下头,我扳着它的角,一脚踏上去,它仰起头轻轻一甩,我便骑在它背上了。“起――!”随着一声吆喝,牛大脑袋一晃悠,就开步走了。我骑在它暖暖的背上,前俯后仰一会儿,便又打起瞌睡,接着做起好梦来。牛自个不慌不忙地走着,它认得路,晓得哪儿草嫩,露水多。我经常在它与好朋友们打招呼的两声“哞哞”中醒来。
到了河滩,我把缰绳朝牛角上一拴,然后猛击牛屁股一掌,牛便撒开四蹄自由自在地吃草或是找乐子去了。待到太阳在松滋河露了脸,我撮起嘴唇打声唿哨,牛很快“得得得”地跑过来,伸出粉红的舌头舔舔我的手,然后我骑着它回家。倘我来了兴致,双腿夹紧牛腹,猛拍牛脊几下,牛便像马一样奔跑起来,厚实的蹄声穿过空旷的村道。
    牛每天早上是快乐的,我以为。另外的日子,只有下河洗澡,尾巴抽打着牛蝇,牛鼻很响地喷着水;或是春天犁耙未响,活儿不多时,在青草地上追逐,谈情说爱,长长的“哞”声响遍河滩那短暂的一段是快乐的。除此之外,它们日复一日地犁地,耙田,拉磙,碾米……即使主人休息也不得闲,它们常常被套上车轭,拖着大姑娘小媳妇赶集或是走亲戚,牛车在乡间小路上小嬉妇―掸地扭着腰,扬起一片灰黄的尘土。冬天日子虽然闲了,伙食也跟着差了,枯干得一折就断的稻草,啃得它们嘴上起血泡。冬天难熬,不少牛在冻凌下雪天倒毙。即使勉强捱过来,原本油光水滑缎子一般的毛发也剩不下几根,那种骨枯如柴,那种黄皮寡瘦,让人目不忍睹。
    因此我从牛眼里很少看到欢喜,那双凝结着黄色眼屎的眼通常是忧郁的。主宰它生命的,其实只有主人吆喝的两个字,一个是“起”,意思是走、干活;还有一个字是“娃”(wa),就是停、休息。家乡的人们甚至从来不给牛起名,通常叫它们老牛小牛牯牛或张三的牛李四的牛,它们是没有名字的!在犁地或赶耖的间隙,我常见它们把硕大的头颅放在田埂上歇息一会儿,在非常艰难地拉动一大车重载时它们眼里有时盈满了泪水。当老了干不了活儿时,倘不病死,还要被五花大绑捅上一刀。那年我喂的牛也老了,有一天拉磨时绊倒了,虽然挣扎着站了起来,我看出它的腿抖抖索索,已没有多少力气了。我暗地里祈求它快快咽了那口
气,结果拖着,还是挨了一刀。那天放学回采,等着我的是一地的血,一具血淋淋的骨头架子,还有那颗硕大忧伤的头颅。
    牛所求甚少,奉献极多,即便有一日仆地倒地,它的皮、毛、肉、骨仍然奉献于人。难道人类还有比牛更忠诚的朋友!当为你服务了一辈子的牛老了,即使不能像对待朋友,为什么不能像对待一个忠实的老仆人,好好养它一段,直至寿终正寝,然后一堆黄土埋了它,却非要捅它一刀,像对待十恶不赦的坏蛋一样,食其肉寝其皮?
人若变成牛呢?浩瀚宇宙,人像万千生物那样,微如草芥,你怎么知道造物主不会这样安排!

(《海口晚报1997年11月27日》)




































                                    伙伴


    我们湾船的地儿三面临水,一面靠着漫无际涯的沙洲。天苍苍,野茫茫,大江东去,没有别的伙伴,只有一群群红冠绿羽的野鸭。
    渔船来的那会儿,你瞧野鸭们那高兴劲――扑楞着翅膀,“呱呱”叫唤,推磨似的围着船儿转圈圈。外公像对老伙计般大声嚷嚷:“嗬嗬,咱们又见面了!”说着抓把剩饭扔过去,野鸭争相啄食,搅起一片欢快的水花。
    在我的印象中,松滋河的水禽,数野鸭最有灵性。我一举起竹篙,它们以为要打下来,“哧溜”就游走了,比水蛇还快;划着桨,它们在桨边绕来绕去,只要桨稍稍一停顿,它们觉得不对劲,一个漂亮的潜泳,眨眼没了踪影;我涉水上滩,张开双手,做模做样的,装着要抓它们。它们走开去,却不飞,远远蹲着,转动黑亮的眼珠探究地望着我,好像说:“你这是做什么?”
    那时不兴电视,连收音机都是稀罕物件。天气晴和的夜晚,我有时来了兴致,便取出心爱的竹笛,对着一江明月,满河星星,咿咿呀呀地吹上一曲,稚嫩的笛声随江水漂出很
远很远。一次,我正忘情地吹着,突然觉出一种异样的声音在近处呼应,搁下笛,那声音没了,再吹,又有――“咕咕咕”,原来是野鸭在低声应和。笛声、鸭韵,多么奇妙的二重奏!
    遇到外公晚上到岸上朋友家喝酒,我一人待船上,总是很怕,不敢朝江面、沙洲看,生怕看出一个没鼻子没眼的水鬼来。早早躺船舱里,老是疑心有强盗趟水走近,就把被子裹得紧紧的。这时,野鸭好像心有灵犀,忽地在近旁你一声我一声地叫唤,分明说:“别怕,有我们呢!”我便不再害怕,在风浪的摇撼下安然睡去。
    一位动物学家曾告诫动物:对貌似亲近的人类朋友,务必长三个心眼!十一、二岁那时的我,面对朝夕相伴的野鸭,当吃鱼腻了时,居然也会生出不洁的念头:野鸭肉香,抓几只换换口味如何?倘把滚钩浮在江面,不定能钩住它们的腿;将破鱼网撒在沙洲上,说不准就缠住了它们的脚。与外公说,外公很生气,绷着脸训我:“伢子,好意思向隔壁人家下手!”
    记得1969年初冬,一场小雨紧接着刀子似的西北风,松滋河上冻起了牛皮凌,野鸭被困住了,腿脚挪不动,翅膀挣不开,一只只偎依着,满沙洲一片呜咽之声。我想上岸捡几只,瞧见外公凛然着的脸,话到嘴边,又使劲咽回肚里了。当太阳终于融化冰凌,野鸭欢叫着跃进大江,外公捋着胡须笑了。
    渔船转场离开时,野鸭会跟着送出几里地,一边游,一边细声叫唤。我心里充满了离愁别绪。外公向前划着桨,嘴里咕哝着:“又不是再也会不到了……几天就回,几天就回!”

(《海口晚报》1996年11月3日)









松滋河矶头上的舀鱼人
    

有朋友自云南来,讲起粮食过难关那阵粮极少鱼却极多,下澜沧江洗菜随手用筐把一两斤重的乌头鱼舀上来。我写的舀鱼没那洒脱,也不是用菜筐,而是用舀子――一根或木或竹顶端开叉的秆子,系上二两细麻线织成的舀网,很像蝴蝶专家张松奎那张捕蝶的网。
故乡松滋河发桃花水时,待到水一变浑,褐色浪沫像肥皂泡涂满河面,沿岸突出的矶头上就会出现舀鱼人。晴天一顶斗笠,雨天一袭蓑衣,衬着身后的红桃绿柳,简直站出了松滋河的一片风景。
小时与外公在渔船上放滚钩,滚钩是大业社,一匹钩拦住一片江面,上千斤的中华鲟也能捞上来。那会儿没修葛洲坝,河里鱼多,每天少说也有二三十斤进账,不大瞧得起舀鱼这样的小打小闹。但舀鱼仍然吸引着我,我给外公推着桡,心里总也放不下那时时搅起欢声笑语的矶头。远远望去,舀鱼人在弥漫的雾气中一俯一仰,鱼儿在网里翻飞,鳞光闪烁,旁边看热闹人的声音顺水漂出很远:“哈,又是一条红眼佬!”“哟,火烧鳊,稀客一个!”……
    十二岁的我抵不住舀鱼的诱惑,便央表哥织了张网,从后园扯了根茅竹拴上,天刚麻麻亮就去占了个矶头。谁知舀子刚放下去,人还没站稳,脚下一滑,“哧溜”一声就掉下了河,矶头上的劲水箭一般把我送到江心,亏得有几分水性,好不容易游到江边,腿软软地抬不起来。
    鱼在水下的劲头特大,十来斤重的鲩鱼头一扭尾一摆能把13号滚钩生生拽断。外公怕我像垸子东头舀鱼的海和大哥被大鱼拖下河起不来,便在我腰间系一根长绳,绳头牢牢捆住矶头的大石。我干脆在站脚的地儿刨了两个脚窝,稳是稳当了,可不到一会儿,就觉出水一个劲儿地朝上涨,先是淹了脚背,接着到小腿肚子了,不到一袋烟工夫,水到了肚脐眼,赶快朝上爬。没舀过鱼的人哪晓得什么叫涨水!
    舀鱼有点像钓鱼,是个磨性子的活儿。俗话讲,鲤鱼跳龙门,鱼总是游上水的,它们顺着江两侧急急地朝上游,要到长江上游的什么地儿生儿养女。鱼是很有性子的,专打水急的地儿走。水大鱼多,水急鱼尤其多,不然占矶头作甚?因此你得顺水拦头舀。先将舀子放进水里,淹到把杆,顺水朝下缓缓划一个半圆,然后轻轻一抖腕――这当儿你动作得快,不然鱼儿会“嗤”地蹦出去――提起舀子,如果有鱼,你的手上会猛然一沉,舀子一哆嗦,鱼就翻白。如此周而复始。有时守半天浮皮刁子不见一个,有时一连串儿地来,进舀子像赶集。性子软的鱼,像鳊鱼、鲢子、翘嘴白,进了舀子像到了家,一点儿不动弹,在舀子角窝成一团;脾气急的红眼佬、尖头感、青头鲩进了网就横冲直撞,能把舀子撕开;白鳝、泥鳅滑滑叽叽,入网顺杆儿往上爬,一不小心就会荷叶包鳝鱼――溜之秋叶;黄骨、鲇鱼的嘴上、鳍上有刺,只要沾着网就扯不脱。鳜鱼、肥坨(石头鱼)很少见。舀过一只团鱼,青壳,腹上好像刻了字,拿回家,外婆疑是有人放生,让我还回河里了。还在洄水沱里舀过一条河豚,就是日本人舍了性命吃的那种,头大大,皮厚厚,圆筒状的身上油腻腻的,好像有些颜色。见它怪怪,二弟放它在屋后堰塘里养着,惹得好些大人小孩观看,不到两个钟头死了,圆圆的
肚子翻起来,隔很远都能闻到一种异味。我剥了河豚皮,晒干,蒙了二胡的琴筒,但声音不好,干干涩涩,没有共鸣。前些时二弟写信说,你那把二胡还在老家的搁楼上,不知老鼠啃穿没有。我回信说你放心好了,老鼠是世间极有灵性的物件,它会不知那东西有毒?
    夜里没舀过,虽然晓得夜里鱼多,鱼爱在夜里赶路。外婆一到晚上就把舀子收起来。老人说,淹死的人乘黑夜出来找替死鬼,她怕从河里伸出一只手,一把把她的“大伢子”拉下去,泡泡都不冒一个。
    据说修了葛洲坝,河里的鱼越来越少了,但我确信舀鱼人仍然站在松滋河的矶头上。即便隔着几千里风雨,我也能看见故乡小河畔,以桃林柳林为背景,舀鱼人舞动舀子一俯一仰的优雅身影。每一舀下去都带着希望,有什么比希望更迷人的!

(《海口晚报》1999年7月13)









































松滋河夜话


……胡老爹抿了口松滋“白云边”酒,继续讲着。这会儿,野鸭呱呱叫着打头顶掠过,大雁在沙滩上盘旋飞翔。篝火正旺。
    “多大的雾呵,裹着地裹着天;清明刚过,鱼儿‘闷’了一冬天,还没回过气,好上手,但冷;我灌了半瓶子烧酒,蹬条裤衩就下了河;那阵,河两岸树高林密,老树盘根下一个个簸箕大的窟窿,能藏百把斤重的鲶鱼呢,晓得?长长胡须,大大嘴巴的……对,它好钻洞;摸了一会,冷了,牙齿打架,正要上岸,一挪脚,噫,踩着个鲶鱼窝!舍不得,又摸;我扣住鱼腮,一条条往外掏;那鱼憨呢,像没睡醒嗑睡的;突然觉得不对头,一种冰冰凉的东西在背上蠕动,起腰一看,我的个妈呀,一条碗口粗的菜花蛇爬上了肩!蛇尾猛一扫,缠住了我,我像只箍桶匠手中的桶,浑身扎满了铁箍;真是生死关口呀!蛇头一昂,吐出尺多长的红信,‘咝咝咝’地,眼看就要舔到我脸上了;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我猛地一偏头,死死咬住了蛇脖子,一股腥腥、凉凉的血缓缓流进我嘴里……人说,蛇毒,我说,人毒。那蛇就被我生生咬死了……”胡老爹打怀里掏出酒盅,又抿了几口,便眯缝眼打磕睡了。
    故乡松滋河的夏夜,静谧而温馨,大雁歇了,野鸭睡了,鱼儿与水草的幽会大约也散了吧?我轻轻地踏着浪花水沫,谛听河水时急时缓的呼吸;我仰面躺在卵石杂陈的草滩上,遥望或明或暗的星星,心里涌起一种异样的神秘和亲切。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那老树盘根下的洞穴,那曾发生人蛇搏斗的江岸,何处可寻?    
    “小兄弟――!”胡老爹在渔船上唤我,“到时辰了,我们打‘窝子’去!”    
    我上了头尖尾蹋的丈二子船。老爹举起桡叶,轻点岸柳,船儿像只野鸭悄没声息地凫向下游。“怎么不使机动船?”我问。老爹微然一笑,“怕惊了鱼儿的好梦。”    
    前边隐约有个白色的东西,像风向标晃动,是下了饵料的“窝子”吧?老爹放下桡,轻轻地走到船头,挽起鱼网,略一蹲身,扬手撒开,好似一朵云彩跌落江面,罩一网的银鳞欢跳。
    船拢岸时,露水下来了,我们钻进篝火旁的窝棚,躺在甜香的新鲜麦草上。老爹告诉我,自打上游五十公里的宜昌修了大坝,河里的鱼日渐少了。过去船在河上走,鱼朝舱里蹦,一季春水少说也要弄个两三千斤,现在打个千把斤就是不错的年景了。最讨嫌的是河边的造纸厂,么样“烂污”都朝河里排。老人家前半辈子喝河里的生水,从没闹过毛病,现在谁还敢喝?老爹说:“你信不信,鱼会叫呢,以前每年发桃花水,我听见鱼在下游叫唤……现在鱼快成哑巴罗。”老爹有两个儿子,原来也是守着松滋河打鱼摸虾,这两年,在政府帮助下,开了个面粉加工厂,日子过得不错,早就劝他别守着这荒滩孤洲了。“什么都给我预备了……可我,守着松滋河五十年,舍不得哟……”
我听着,想着,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天已微明,瓦罐在火旁咕咕作响,发出诱人的鱼香。老爹裹着羊皮袄,偎着篝火也睡熟了。黎明的曙色在他脸上一跳一跳的。他笑了,那刻满风风雨雨的皱折里盛满了笑意。老人家,你不是舍不得松滋河吗,眼看就要分手了,干嘛还笑?
我心里一阵冲动,我奔向酒满阳光的松滋河,捧起河水,泼了个满头满脸。这时,一曲渔歌好似打河水中涌出。呵,胡老爹醒了,是他在唱:
   “太阳出山又落山哟,鱼儿下滩要上滩……!”
       
                                                  (《沙市日报》1986年7月10日)

风中的银幕
    

    去夏回乡省亲,看着总在“跳舞”的电视问母亲,县放映队还下不下来放电影?母亲想了一会儿,说怕有七八年没来了吧。    
    在冬日的稻场或是秋天的麦地,立起两根秋千架一样结实的杉条,扯一面镶了黑边呼拉拉飘着的白布,待得放映员自带的八匹小电机“嘭嘭”的一阵欢叫,银幕前便扬起一片笑语欢声,在整个田野上空飘荡――那是多么美妙的一幅乡村风景!
    故乡在鄂西,美丽的松滋河畔一个小村落。过去悠长的岁月里,每到晚上,各家各户早早就闭门落闩,一家人守着如豆的一盏油灯,听牙落了剩不了几颗的奶奶讲那老掉牙的故事……
我读小学那年电影进了村。看见银幕上一些很夸张的形象,隔壁黄老太捂了脸一边朝家里跑,一边喊:“不得了,过阴兵了!”我们却从此晓得了世上有坏人好人,学会了伸出食指“咯――嘣――”的打枪和像电影中的坏人中弹的样子,大叫一声,手捂胸口仆地倒地。
  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看电影像过节一样。天还很早,太阳还没下河,就让老人孩子搬了长椅短凳去占位置。大人收工回来,好歹扒了几筷子饭,把筷子碗朝锅里一扔,手心里攥个给老人或孩子带的饭团,忙脚慌手就进了场了,于是满场子就回响着类似这样的吆喝:“大伢子,在哪儿哩?”天刚擦黑,满场子就给塞得密不透风了。来晚一步的,要么在外围用两条板凳搭个高台,要么就在银幕反面看,反正效果差不多少,田野里风来风去,银幕上波翻浪卷,任电影里多么一个美貌人儿,也很难看清怎样的眉清目秀或是面如满月脸如桃花。
    看电影对于小孩子,更是快活事。在我的记忆里,除了过大年,没有比看电影更高兴的事了。而且高兴的层次不一样,过年多半是物质的补养,而看电影当然是精神的滋润。从得到放映队要来的消息一直到看完电影,那一段日子无论长短都是很美丽的。看过一次嫌不够,撵着放映队的屁股,骑着辆除了铃铛不响浑身都响的单车,把个垸子都要看完,有时赶一二十里地,看了电影回来鸡都叫了。《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哪部不是看了七遍八遍?李向阳、松井以及“米西米西”、“八格牙路”之类就是这时进入抹不去的印象的。
    对于农村的小伙姑娘,看电影是谈情说爱的好机会。那时的人们没有现在这样现代,姑娘哪怕某个晚上迟回来两钟头都会惹得人嚼牙巴骨,更不用说像现在一些小姐“下海”挣钱理直气壮。倘注意观察,你会发现,看电影的姑娘小伙并不是成双人对进场的,他们一般不会钻人堆,不会裹在场中间到时抽不开脚;他们大多装着很悠闲的样子在场子外围转悠,随着电影放映的延伸而缩短彼此距离,慢慢地,归在了一处;突然你冷丁就不见了他们;这时如果我们把镜头摇向河边的柳丛或是生满芦苇的沙滩,你会发现姑娘小伙正在那儿“牵手”;很有意味的是,电影将近尾声时,他们又会不声不响地出现在你的视野里,好像什么事儿也
没发生。
而对于农村知识层面的人们来说,看电影更是很有意义。那时,除了《人民日报》和省报(况且,不是村干部什么的多半还看不到),看电影就是了解外面世界的一扇重要窗口了。电影正片前几乎每次都要放几集新闻简报,越南、柬埔寨战事,哪国领导人访问我国,这些都会长时间的供他们品味直到下次看电影。
还有一样,看电影也是农村重要的公关场所,且不说亲友借看电影相聚,有时与几个村相关的大事,如上下村的用水,如地界等也是在看电影时一边嗑瓜子一边喝淡酒一边敲定的。当然,这些村官们看电影全然不在电影。
临离开家时,我意外地看了场电影。隔壁人家娶媳妇专门请了镇上个体影宫的老板在院子里放《欢天喜地》,但我已经没有过去那种感觉了。那种感觉离我很远很远。那种风冷飕飕地吹在身上、旷野的“鬼火”在身边忽闪忽闪飘着、星星在高远的天空鬼眨眼的感觉都已逝去。特别是当我听说,男方女方的花费,包括新做的三层楼房都是新媳妇在南边“下海”挣的时,一种凄怆和悲哀在我心中狠狠咬了一口。
新生代替陈旧,田野里的银幕早已被电视、CD击败。每天晚上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让我的乡亲们足不出户,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自由地评头头论足,其乐何其融融!
而我仍然怀念风中的银幕。

                                                (《大特区党风》2001年第1期)




主办 :中国名家艺术品展销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QQ : 1463718445 电话:010-52458025 维护  京ICP备13008517号-2